2016/06/20
最新研究發現,憂鬱症的人,腸道菌數目也較少。你的情緒不只由大腦決定,肚裡的微生物也指揮你的喜怒哀樂!
心情壞、焦慮、壓力大就肚子痛、腹瀉,頻頻跑廁所......,腸和腦關係緊密,新近研究更發現,罹患憂鬱症的人,比菲德氏菌數目也較健康的人來得少。
由日本國立精神神經醫療中心(NCAP)與養樂多公司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,找來43名憂鬱症患者,與57名健康人士,採集他們的糞便,以檢驗其中的腸道菌數。發現在憂鬱症患者的腸道中,約有32億個比菲德氏菌、79萬個嗜酸乳桿菌,相對地,健康的人的腸道中,約有100億個比菲德氏菌、398萬個嗜酸乳桿菌。研究更直指,當比菲德氏菌數目少於34億個,嗜酸乳桿菌低於309萬個,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就會升高,分別是3倍,及2.5倍之多。該研究發表在荷蘭知名科學雜誌《情緒失調期刊(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)》的網路版上。
另外,研究也觀察到,受試者中,健康人士約12%患有腸躁症,但憂鬱症患者的比例則較高,約33%;而腸道中好菌菌量較少的人,罹患腸躁症的風險也較高。
好菌相讓你有好心情
研究紛紛證實,改變菌相可以改變情緒,不只是憂鬱症,甚至也有機會改善躁鬱、自閉症、巴金森氏症等神經性疾病。
例如巴金森氏症主因是中腦黑質組織分泌多巴胺不足,腸道菌可刺激多巴胺分泌,改善小鼠四肢不協調症狀。
還有研究則發現,屬於擬桿菌門的鬆脆桿菌(Bacteroides fragilis)可緩解小鼠的自閉行為,餵食細菌的小鼠變得比較活潑、也熱絡地和其他小鼠互動。
怎樣養出好菌相?答案很簡單,好好吃很重要。
陽明大學益生菌研究中心主任、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蔡英傑說, 多吃蔬菜水果和五穀雜糧,尤其要多攝取纖維質 ,例如以糙米取代白米,較能養出好菌。因為高脂低纖的飲食會使比菲德氏菌這類雙歧桿菌減少、嗜脂革蘭氏陰性菌增加,後者若大量繁殖就會造成慢性發炎症狀。
另外也建議,若有需要,可適量補充益生菌。
從現在起,多吃好食物,養好菌,又有好心情。
文章出處 : 康健